色彩风格

今天,为何重温这篇经典著作?

【字号:    】        时间:2023-10-20      

  本网讯(通讯员 蔡明仪)“历史长河恒在,精神之树常青。如何应对新时代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需要思考和实践,需要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根据主题教育工作安排,10月19日,黄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项金桥以“从《论持久战》中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题,为全市检察干警讲授专题党课。

  党课从《论持久战》诞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指引抗战走向胜利、蕴含“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新时代启示四个层面展开。 

  “1938年5月,为了将全国军民的思想统一到打持久战的轨道上来,毛泽东同志把自己关在窑洞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经过8天9夜的艰苦写作,一本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诞生。”课堂上,项金桥以陕北窑洞的小故事引入,从明治维新到戊戌变法前后的对比,甲午中日战争到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进程展开…在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论持久战》诞生的历史背景、国际国内环境,并深刻指出《论持久战》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中国必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为了谁、依靠谁?决定抗战胜利的根本是什么?《论持久战》给出了明确回答:兵民是胜利之本。项金桥接连抛出问题,并援引经典原文予以回答,深刻指出《论持久战》超前于战争进程,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外御强敌的胜战之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论持久战》中蕴含的整体思维、过程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主体思维等思想内涵,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检察工作,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方能古为今用、源远流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项金桥指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论持久战》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方法论,在传承《左传》《孟子》《孙子兵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使“民本”、“得道”与“失道”、“彼”与“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动性”和“灵活性”等多方面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中得以成功实践与结合创新。 

  最后,项金桥强调,《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动演化为中国化的“具体普遍性”,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价值。从历史走向未来,随着时代发展,每一种战争或时代竞争,都将包含着各种特殊矛盾,必须从理论回到实践,立足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下苦功夫,奋力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检察事业新的长征路,更好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此次党课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县级干部以及老干部代表、市院机关全体干警在主会场参加学习。各县(市)区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干警在分会场同步收听收看。